第476章 公元前177年之大汉王朝(四)

在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刘恒的太子家令晁错提出了一项创新的建议,

以解决边防军粮的补给问题。

晁错认为,可以通过募集天下之人向边疆输送粮食,以此换取爵位或免罪的机会。

他向刘恒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激励政策,鼓励民间向边疆输送粮食,从而增强边防的粮食储备。

刘恒认同了晁错的见解,并采纳了这一建议。

他采取了公开标价卖爵的办法,

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有效地充实了边防军粮。

晁错进一步建议,一旦边境积粟足以支持五年的消耗,

就可以让入粟者将粮食输送到郡县,这样郡县也能积累粮食。

当边境和郡县的粮食储备都得到充实后,朝廷就可以免除天下的田租,减轻百姓的负担。

这一政策在当时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它不仅解决了边防的粮食问题,

还通过减轻赋税的方式,缓解了民众的经济压力。

然而,这一措施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例如,在宋仁宗时期,一些朝臣认为,允许罪犯买爵赎罪的做法,

只会让富人得到好处,而穷人却无法享受到免罪的优惠,因此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策略。

此外,汉文帝刘恒还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政策,即允许诸侯国不向朝廷纳贡。

在公元前158年,刘恒下诏:“令诸侯无人贡”,

这一政策意味着诸侯国无需向中央朝廷缴纳贡品。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诸侯国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他们对中央的忠诚度,

同时也反映了文帝对诸侯王权力的一种妥协和平衡。

这些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汉文帝刘恒在经济管理和国家治理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他试图通过减轻赋税、激励民间输送粮食等措施,来增强国家的边防能力,

同时也试图通过减轻诸侯国的负担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

它们也可能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加剧了贫富差距,以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因此,这些政策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采取了一种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他的政策核心在于避免无谓的战争,力求通过和平手段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即位之初,面对将军陈武等人提议对南越和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文帝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与担忧。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在吕氏之乱中,功臣宗室共同的努力,而非个人能力。

他常怀战战兢兢之心,担心不能善终。

文帝深知兵者凶器,即使能够取得胜利,也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因此,他决定继承先帝的遗志,不对远方的百姓增加负担,而是专注于内政和民生。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同样展现出了克制与忍让的态度。

他继续执行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平手段避免战争。

然而,匈奴并未因此而停止侵扰,他们虽然从和亲政策中受益,

却不信守盟约,频繁侵犯汉朝边境。

这使得汉廷急需寻找有效的御边之策。

在这一背景下,太子家令晁错向文帝上书,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

晁错分析了汉朝与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劣,认为汉朝应当在边地建立城邑,

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至边地,既种田又备“胡”。

他建议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

并由官府提供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够自给自足。

同时,迁往边地的居民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

对于那些能够抵抗匈奴侵扰,夺回被匈奴掠夺的财富的人,官府将照价赏赐一半。

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晁错的策略,这不仅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

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而且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

此外,文帝还在边地建立了36所马苑,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

同时,鼓励民间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休养和生息,

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而且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文帝的这些政策,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眼光。

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了与西汉王朝的和亲之约,

率领数万大军侵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一步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

匈奴的这次侵略行动导致了汉民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对长安构成了严重威胁。

尽管双方并未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但这次匈奴的用兵行为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一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满足于仅仅依赖和亲政策来维持边疆的安全。

面对匈奴的挑衅,汉文帝刘恒在公元前174年采取了外交手段,给予冒顿单于国书,以示友好。

在国书中,刘恒用“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表达了对冒顿单于的问候,

并提到从使者那里听说冒顿单于对战争的厌倦。

为了表达和平的意愿,刘恒送给冒顿单于一系列贵重的礼物,

包括绣袷绮衣、长襦、锦袍、比疏、黄金饬具带、黄金犀毗、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

这些礼物不仅体现了汉朝的财富和工艺水平,

也是刘恒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双方紧张关系的一种尝试。

然而,就在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

为了继续维护与匈奴的和亲关系,刘恒派遣宗室女子翁主出嫁老上单于,并派遣宦官中行说去说服侍奉翁主。

中行说最初并不愿意前往匈奴,但在刘恒的强迫下,他最终还是踏上了前往匈奴的路途。

然而,中行说到达匈奴后,却选择了投降匈奴单于,这一行为对西汉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

也反映出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汉文帝刘恒的这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他对和平的追求,也显示了他对匈奴威胁的严肃态度。

他试图通过外交礼物和和亲政策来稳定边疆,

但同时也意识到单纯的和亲政策并不能完全保障边疆的安全。

因此,他在保持外交努力的同时,也在寻求其他方式来加强边防,

如晁错提出的“募民实边”策略,以及在边地建立马苑等措施,

都是为了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保护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