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病原体、抗辐射、抗肿瘤、抗艾滋病作用
无痛蜂疗法应用于临床的机制主要就是恢复机体的平衡、增强免疫功能、镇痛等三个方面。作为蜂疗法的核心——蜂毒,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对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也许对今后进一步拓广“无痛蜂疗法”的临床应用思路会起到一些作用,所以简述如下。
一、抗病原体作用
蜜蜂螫刺器官包藏在腹尾部,是一种无需消毒的最精细的微量自动注射器(蜂毒本身就在为其螫刺消毒),为当今任何一种针具或注射器所望尘莫及。
蜂毒能抑制20~30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能对抗对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还能增强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抗菌能力。现在大家都知道,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气管炎有效率正在逐年下降,因为已经有30%的支原体对阿奇霉素产生了耐药性。怎样才能减轻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呢?笔者观察到用蜂毒做增效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蜂毒与阿奇霉素同时使用,可大大提高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愈率。笔者还观察到,扁桃体炎时局部使用蜂毒烧灼配方进行口腔涂搽,这种局部抗菌消炎的做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些需要连续静脉注射5日左右的扁桃体炎患儿,如果配上蜂毒配方口腔涂搽,则患儿很快退热,且疗程也会明显缩短,甚至不用静脉用药也可迅速治愈。
二、抗辐射作用
一般认为蜂毒具有防辐射损伤的作用。实验表明,当用X线、γ射线照射小鼠时,提前给其皮下或腹腔注射蜂毒,可使其生存率提高。蜂毒疗法抗辐射作用机制可能是蜂毒刺激机体,产生适应综合征,并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增强造血功能,减少骨髓和脾的退化性改变,保护和恢复造血细胞能力。另外,还通过蜂毒的抗感染作用,防治白细胞下降,提高适应能力,预防辐射损伤。
三、抗肿瘤作用
在对动物的抗肿瘤研究中发现,将携带蜂毒素两种前体(前蜂毒素原与蜂毒素原)的基因导入人膀胱癌细胞系,得到的细胞克隆注入裸鼠体内,发现肿瘤生长减慢或停止,提示通过载体将蜂毒素基因引入肿瘤细胞可使某些克隆的致癌性减弱或消失,在癌症的治疗上可称得上是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文献报道蜂针液对某些植入肿瘤和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蜂毒对淋巴瘤、肉瘤有细胞毒的作用,对宫颈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蜂毒对某些实验性动物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因肿瘤组织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蜂毒的阻抑,其氧化功能遭受破坏,导致肿瘤组织生长受到抑制。
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养蜂人多健康少病且长寿,很少有恶性肿瘤等一类疾病。同时,在临床中也治疗了一些肺癌、肝癌、鼻咽癌、乳腺癌等患者,发现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四、抗艾滋病作用
抗菌肽是先天性免疫的效应器,使宿主对寄生物迅速产生非特异性的抵抗力。蜂毒素及其六个衍生物都可改变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T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HIV复制,降低病毒的感染力。蜂毒素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被HIV-1持续感染的T淋巴瘤细胞的HIV-1产物的量,蜂毒素通过胞内作用减小病毒感染性,并非由于其对病毒颗粒的作用而是该肽类物质的胞内作用。蜂毒素易被摄入胞内,使开口氨基葡聚糖基团(GAG/POL)前体的加工被削弱。蜂毒素在亚中毒剂量时,可以降低GAG抗原和HIV-1mRNAs的水平。含报告基因(由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的质粒一过性转染实验显示,蜂毒素对HIV-LTR的活性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在表达蜂毒素的逆转录病毒质粒稳定转染的人细胞中HIV-LTR的活性也减低。由此认为蜂毒素通过抑制HIV-1基因的表达而抑制HIV-LTR的细胞相关性产物。
利用蜂毒治疗艾滋病已经见到曙光,德国科学家巴拉克·维尔纳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蜂毒的化学结构。蜂毒进入人体后,可破坏人体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促进剂对病毒的转录,从而根除病毒扩散体系。研究表明,蜂毒可以减少70%的基因转录,使病毒减少99%。同其他抗艾滋病药物相比,蜂毒的优势是直接从病毒内部抑制病毒的产生,使病毒无法繁殖与扩散。因此,用蜂毒和其他药物相结合,有望达到预防与彻底治愈艾滋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