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从认字开始,到离开这个世界;道德二字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个人,从懂事明事理,人最根本也是最宝贵的东西——道德。再到成年人生活工作的准则,虽说现如今社会上有着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约束;道德却是一切最根本的准则。道德之深,扎根已久,古时候是没有“法律”一词。到中世纪后期,“法律”一词才普及开来。在法律出现之前,人们仅凭内心所熟知的“道德”办事。
中国远古传说的禅让制就是典型的事件。部落选举新的领导人是依照此人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为人品行是否端正来判定的。且没有任何的文献来做选举依据。是道德前来指引着人们为地球的主宰者指出一条明路。人们逐渐脱离了落后的原始社会,转向新社会迈进,封建时期到来。
汉朝选官适用“察举制”与“禅让制”。想当官的前提是为人端正,道德品质高尚固然没错;而这却成了贵族的工具,有钱有势之人用自身之变雄霸官场,而真有德之人也只好暗自打抱不平;现实中却唯唯诺诺,生怕自身白遭报复。隋末后期,出现了科举。至此,道德成了考核的一个人的附加选项;而主体成了最为直观的成绩。道德隐匿得太深,埋藏在人内心的最深处。只有不断的向下深挖,才可找到那只象征着道德的图腾。。
社会生活中,许多人认为曾经所谓的道德无非只是个人的一种特殊的脾气,是一个人特别的温度和气息。现如今,人们更看重那最为直观的成绩,因为它是一个人最为表浅的证明。成绩的优与劣,间接折射出个人品质的好与差;可就存在着那么一个事实
: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分崩离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优者虽德行不端,却高高在上;劣者虽品行端正,却颤颤巍巍。新闻中也多次出现:某知名大学学生做出了令人惊呼不已的事情。人们唏嘘不已。对于丢失了道德的人而言,外在一切优秀的成绩可以用来很好的包装自己。而包装不那么精美的,纵使其道德再美,也只会极力隐藏。。
面对些许事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面对倒地的老人,许多人想前去帮扶却担心被敲诈;面对帮助他人的事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漠视;原因竟是担心被说风凉话。这世界,假意爱装作真心,真心却被深埋;不断地有道德被抑制,被排斥,被诉说,被鄙视。而有人却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不断地对他人进行指责。
老人摔倒,想帮忙的人竟无一人上前,只是袖手旁观,并窃窃私语;假使真的出了什么事,故事后又不断的自责,为什么我不能上前帮他一把?内心陷入自责与煎熬之中,为什么不能上前主动帮别人一把?外部世界过于复杂,为了不将琐事牵连自身,便只好舍弃一部分的道德,前来抵挡他人的审视。把此机会让给极为勇敢的勇者。
老人摔倒,想帮忙的人竟无一人上前,只是袖手旁观,并窃窃私语;假使真的出了什么事,事后又不断地自责:为什么我不能上前帮他一把?内心便陷入自责与煎熬之中。为什么不能上前主动帮别人一把?外部世界过于复杂,为了不将琐事牵连自身,人们便只好舍弃一部分的道德,前来抵挡他人的审视。并借此把此机会让给极为勇敢的勇者。
不过好在这世上大多数人是有道德的:警察办案不受旁人“审视”所扰,所以公正;志愿者热心服务,不受旁人“监督”,所以热心。
人们所认为的美,大多存在于最浅显的点上,而不是被内心所深藏的道德。
道德之美是被深埋的,需要人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