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汽车后端碰撞的修复

在汽车的碰撞事故中。后端的碰撞占到事故总量的28%。但由于种种原因使维修工对汽车后端的修复工作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修复时操作的规范和工艺流程被忽略。

在车身修复工作中,达到高品质的修复质量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修复品质,就是指安全、强度、美观、耐久性,对于车身后端发生碰撞的车辆,还要包括密封性。修复后的车辆只有满足这五个条件才能算是修复完成。要想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钣金技师就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修复,要避免对事故车进行野蛮修复操作。

查找损伤部位

在碰撞力能够影响到的范围内,沿碰撞作用力方向认真检查损伤部位,查找隐性损伤。对车身后端事故,除了部分部件的损坏外,最明显的便是车身缝隙的改变。钣金技师除了用肉眼观察,还要用量规进行检查,特别是后悬架的装配孔。因为在事故发生后,很多车的后轮定位参数会发生变化。如果该参数发生变化,就要注意检查是悬架发生变形还是车身发生变形了。如有必要,还可以先对车辆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查。

进行修复校正工作

目前,有些钣金技师在修复车辆的时候根本不用车身图样,只凭经验及对车身缝隙的判断进行维修,往往会导致对受损部位判断不准确、降低工作效率、车身修复效果不理想等结果。所以在进行修复工作时,如果有该车的维修手册,一定要遵照维修手册上的车身尺寸及其上介绍的方法进行施工。如果没有维修手册,也要想办法找一份该车的车身图样,也可以找一辆同型号的没有受损的车辆对需要的关键部位数据进行测量,以获得车身尺寸。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维修车辆恢复到原车的尺寸。

对于后纵梁受损的车辆,首先要对后纵梁进行校正。如果不需要更换后围板,那么其修理方法和前纵梁的修理不一样。后纵梁不像前纵梁那样方便用夹具夹持,它的后面还焊有后围板,无法直接用夹具进行夹持拉拔。如果将后围板拆下再进行纵梁校正,不仅增加工作量,加大对钢板的破坏,还会因为焊接而破坏防腐涂层。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在需要拉伸的纵梁外部的后围板钻两个直径10mm的孔,然后用长约30mm、粗约8mm的钢条(钢条的长度依实际情况定)沿已钻的两个孔穿过去并焊在纵梁上。焊接时没必要完全焊满,因为焊满以后会增加切割和打磨的工作量,可以根据拉拔力量的大小增减焊点数量。如果后纵梁上面有较深的凹陷无法直接进行修复,可以采取开口的方法。开口的位置不在纵梁上,而在纵梁凹槽上部的地板位置。因为切割和焊接不仅会对纵梁钢板的结构和强度产生影响,还会破坏防腐涂层。

后端发生撞击后,只要撞击力稍大一点,不论是正面撞击,还是侧面撞击,后翼子板与后车门的缝隙都会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只要后翼子板变形不是很严重,待纵梁和行李箱的框架尺寸都校正后,后翼子板与后车门的缝隙基本都能够回到原来的位置,当然也有不能回位情况。此时,可在后翼子板上焊一块临时拉伸板,以方便夹持拉伸。

如果有很多部件受损严重,就需要对其进行更换。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维修人员在明确了这些部件需要更换以后,先把这些部件钻取、切割下来再进行其他部位的拉伸校正。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因为车辆发生撞击后,撞击力导致的车身变形不仅停留在所撞板件上,还会沿着各部件传递得很远。如果先将这些部件拆卸下来,就会使夹具夹持的位置减少,不方便拉伸夹持,同时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变形,增加工作量,不易让相邻受损部位恢复原来的形态。正确的方法是先对需要更换的部位进行预拉伸,消除相邻部件的应力,然后再进行拆卸。

装配

装配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校正过程的装配,也即合缝隙,主要对如行李箱盖、尾灯、后保险杠等一些外部和内部可以拆卸的部件进行装配。它们都是一些装饰和功能性的部件,能很直观地用肉眼观察出装配质量。所以维修过程时,尽量将所有部件都装配一遍,并对缝隙不标准的部件进行调整。这个装配是确保交车质量的前提。

第二步是在刮灰过程中和喷涂底以后进行装配,也是合接缝隙的过程。喷漆人员在刮灰和打磨时刮灰、打磨的程度,所以此时钣金维修人员应该配合喷漆人员进行一些外部部件的装配和调整,以保证这些部件有合理的缝隙。

第三步是竣工装配。要注意尽量用原车螺钉和卡扣,并调整部件的缝隙,使其达到原车标准,同时注意在工作中保护好漆面。

密封和防锈处理

车辆发生过后端碰撞事故容易出现行李箱漏水、漏尘等现象,经常发生渗漏的部位是行李箱盖的密封胶条密封不严处、后灯安装位置和板件的接缝。这些导致漏水、漏尘部位都是维修竣工后没有进行仔细检验的结果。行李箱盖密封不严肯定是密封胶条的安装边没有校正到位或行李箱盖里面有凹陷。后灯安装位置漏水的原因是后灯和后围板之间没有密封好,有些甚至没有装密封垫。绝大多数后灯上面都带有起密封作用的泡沫胶垫。

在安装后灯之前一定要将固定后灯的后围板校正好,然后将其与泡沫胶垫一起装到车上。有部分车辆后灯没有泡沫胶垫,装配时要将蛇胶粘接均匀。密封后灯切忌用钣金胶或玻璃胶,虽然它们能够解决密封问题,但是以后拆卸尾灯就不容易了。

大多数车辆后围板接缝处的开口是向下的,也有部分车辆的接缝开口是向上的。开口向上的比向下的更容易漏水,所以原车在板件接缝的部位都涂有钣金胶。发生撞击或进行修复时接缝很容易损伤,这就需要在修复完毕后对接缝进行仔细检查。如有裂口,需要用钣金胶进行密封,其他板件搭接的地方也不例外。注意:在涂抹钣金胶之前,需要先对防腐蚀涂层脱落的部位进行处理。除去氧化层、油、水和杂质等,然后涂抹环氧底漆,待漆干了以后,再在接缝部位涂抹钣金胶。车身的地板部位容易被刮蹭,所以在这些部位还需要喷涂防撞防锈底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车辆在修复后恢复密封性和耐久性。

车身后端修复注意事项

1)钣金维修人员一定要注意:车身后端碰撞损坏扩散程度比前端严重。通常情况下,后端碰撞时首先是后保险杠被碰坏,后纵梁向上弯曲,轮罩变形,整个翼子板前移,各有关部件之间的间隙变大。若碰撞十分严重,还会影响到车顶盖、车门及车身B柱。

2)校正时,将夹钳或挂钩固定在后纵梁的后部、行李箱地板或翼子板的后部,边拉拔、边测量车身每部分的尺寸,观察车身板件间的配合间隙,以此来确定必要的修理拉拔程度。

3)若后纵梁被严重碰撞而使后门框变形、门开关不畅时,只能对纵梁进行拉拔来消除翼子板内的变形应力。若一起拉拔轮罩或翼子板内的加强板和后部纵梁,则车门间隙将会被调节到正常状态,如图2-41所示。

978-7-111-38002-3-Chapter02-41.jpg

图2-41 车身后部的校正修复

1—轮罩 2—内侧板件 3—夹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