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过关必做1500题(含历年真题)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15470字
- 2021-06-08 16:00:22
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表述和理解,准确的是( )。[2008年真题]
A.城镇化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
B.城镇化是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C.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D.城镇化包含了城市生活与意识形态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答案】D
【解析】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2010年真题]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
【解析】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其中,“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城镇密度的加大和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3下列关于城镇化进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四个阶段的表述,准确的是( )。[2018年真题]
A.集聚城镇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B.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
C.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D.集聚城镇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
【答案】C
【解析】城镇化进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划分包括:①集聚城镇化阶段,是指巨大的城乡差异,使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②郊区化阶段,是指住宅、大量就业岗位、商业服务部门及事务部门等向城市郊区迁移。③逆城镇化阶段,是指中心市区以及郊区的人口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进行迁移,产生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现象。④再城镇化阶段,是指对于大量人口、产业外迁,许多城市通过发展高新产业、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等吸引特定人口回流到中心城市。
4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7年真题]
A.1949~1957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B.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倒退阶段
C.1966~1978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D.1979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序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启动阶段:1949~1957年;②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③停滞阶段:1966~1978年;④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5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中,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
A.人口的集中
B.空间形态的改变
C.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D.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ABD三项均属于“有形的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借用一定的( )来进行测度、衡量。
A.参照
B.指标
C.数据
D.比例
【答案】B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借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度、衡量。由于城镇化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与景观变化的复杂过程,所以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非易事,必须建立由一系列反映城镇化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城镇化的实际进程和水平。
7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
A.经济指标
B.科技指标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答案】C
【解析】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应该至少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8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数量
C.城市的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D
【解析】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一般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9使用城镇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也有其缺陷。存在的缺陷是指( )。
A.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B.城镇流动人口的数量波动较大
C.各国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
D.城镇人口难以准确统计
【答案】C
【解析】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一般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但是各国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是其存在的一个缺陷。
10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可将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化等称作为( )。
A.无形的城镇化
B.观念的城镇化
C.生活的城镇化
D.意识的城镇化
【答案】A
【解析】“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11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 )配置。
A.最大化
B.最优化
C.灵活化
D.合理化
【答案】A
【解析】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对要素具有巨大的增殖效应,所以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12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对要素具有巨大的( ),所以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A.推动效应
B.连带效应
C.制约效应
D.增殖效应
【答案】D
【解析】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对要素具有巨大的增殖效应,所以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13生态环境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包括( )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常常是同时叠加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之中。
A.控制与调节
B.阻滞与干预
C.诱导与制约
D.推动与促进
【答案】C
【解析】生态环境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包括诱导作用与制约作用两个基本的方面,它们常常是同时叠加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之中。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的过度集聚,一些生态环境优良的郊区开始吸引高品质居住、休闲旅游和先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限的生态环境的容量将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城镇化的进程。
14合理运用( )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这些不仅将对城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与区域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A.城乡规划调控
B.市场机制导向
C.制度变迁促进
D.比较利益驱动
【答案】A
【解析】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包括:①农业剩余贡献;②工业化推进;③比较利益驱动;④制度变迁促进;⑤市场机制导向;⑥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⑦城乡规划调控。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这些不仅将对城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与区域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15制度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 )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A.加速或推进
B.阻滞或减缓
C.积极或消极
D.加速或滞缓
【答案】D
【解析】制度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地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就中国的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或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16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 )千米左右。
A.30
B.50
C.60
D.100
【答案】D
【解析】逆城镇化阶段是指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
17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 )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A.工业化推进
B.农业剩余贡献
C.市场机制导向
D.生态环境诱导
【答案】B
【解析】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率先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农产品的剩余刺激了人口劳动结构的分化,进而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来支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不断往复、叠加、上升,城镇化也就随之得到了发展。
18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移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属于城镇化进程的( )阶段。
A.集聚城镇化
B.郊区化
C.逆城镇化
D.再城镇化
【答案】B
【解析】郊区化阶段是指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移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
19城市率先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农产品的剩余刺激了( ),进而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来支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A.人口劳动结构的分化
B.工业化推进
C.城乡规划调控
D.市场机制导向
【答案】A
【解析】农业剩余贡献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之一。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率先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农产品的剩余刺激了人口劳动结构的分化,进而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来支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不断往复、叠加、上升,城镇化也就随之得到了发展。
20促进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进程的是( )。
A.农业剩余贡献
B.工业化推进
C.市场机制导向
D.城乡规划调控
【答案】B
【解析】工业化推进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之一。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进程。
21在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工业化起到的是( )。
A.基础作用
B.阻碍作用
C.动力作用
D.后盾作用
【答案】C
【解析】工业化推进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之一。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22城市进化理论认为,当城市进入“相对分散”时期,人口的显著变化在( )方面。
A.城市人口的增长
B.城市郊区人口的增长
C.城市人口的减少
D.郊区人口向城市流动
【答案】C
【解析】逆城镇化阶段是指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
23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其中,在商品短缺时期是以( )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A.国有企业
B.外资及混合型经济
C.乡镇集体经济
D.分散家庭工业
【答案】C
【解析】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积累了地方经济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24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的兴起是( )模式的典型案例。
A.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
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
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
【答案】B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城镇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国家计划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的兴起是典型案例。
25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B.都市带、城市群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C.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集聚城镇化”趋势
D.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答案】A
【解析】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城镇化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③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的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26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 )以后。
A.1949年
B.1997年
C.1979年
D.1966年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②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③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由于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27以( )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A.农村
B.乡镇
C.小城市
D.大城市
【答案】D
【解析】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就业机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高于中小城市,更高于农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拉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存在巨大的“推力”,大量农村人口还会向大城市流动。大城市人口实际增长率虽然还将大幅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扮演经济发展主要基地的角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收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
28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 )阶段。
A.启动
B.波动发展
C.快速发展
D.缓慢发展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②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③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由于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9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化模式是以( )为主导。
A.国有企业
B.分散家庭工业
C.乡村集体经济
D.私营企业
【答案】A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城镇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国家计划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
30下列属于我国出现的大城市群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北部边境地区
D.东三省地区
【答案】A
【解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城市群,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它们不仅是高度城镇化的地区,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枢,正在积极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
31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不断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种种( )障碍,跟进了若干配套制度,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A.制度性
B.经济性
C.技术性
D.政治性
【答案】A
【解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也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不断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种种制度性障碍,跟进了若干配套制度,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等,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32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 )归纳、总结。
A.规范化
B.整体化
C.模式化
D.统一化
【答案】C
【解析】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与自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都差异很大,在城镇化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3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中,( )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积累了地方经济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A.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
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
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
【答案】A
【解析】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积累了地方经济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34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城镇化都是一个复杂、( )的过程。
A.综合
B.微观
C.动态
D.客观
【答案】C
【解析】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城镇化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而所谓“模式”,是对特定地域、特定发展环境、特定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最主要、最明显特征的简单化提炼,事实上并不能涵盖一个地区城镇化特征的全部。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各种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和总结,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移植和复制,而要根据各地的时代特点开展积极、创造性的探索实践。
35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表述错误的是( )。
A.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群体通过空间整合的方式谋求共同的、更高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
B.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C.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在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特大城市中社会阶层收入的差异加大,但是并未出现居住地域的明显社会分化
D.大城市人口实际增长率虽然还将大幅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扮演经济发展主要基地的角色
【答案】C
【解析】C项,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在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特大城市中由于社会阶层收入的差异加大,已经出现了居住地域的明显社会分化。而一部分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外迁的“郊区化”趋势,对城乡空间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社会公平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36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正处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此期间重点是( )。
A.追求高速度发展
B.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C.建设工业城市
D.加快现代化建设
【答案】C
【解析】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正处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此期间的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骤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37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说明( )城镇化已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A.加速
B.健康
C.合理
D.集约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说明了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8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表述错误的是( )。
A.人才、技术、资金等向农村流动量少、进程慢,城乡资源流动单向化、不均衡现象十分明显
B.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障碍
C.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结构“二元化”制度有所松动,基本从根本上消除了二元结构体制
D.各级政府为增进自身绩效都尽可能地上收财权、下放事权,下级政府得到的财权与事权相比明显失衡
【答案】C
【解析】C项,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松动,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还需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过程。
39我国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中,( )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A.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C.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D.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40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 )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A.城镇化构筑物
B.城镇化经济
C.城镇化建筑物
D.城镇化道路
【答案】D
【解析】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41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 )。
A.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B.以大城市为主体多元化道路
C.大城市都走向国际化
D.西部城市化成为重点
【答案】B
【解析】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4个选项符合题意)
1城镇化的阶段包括( )。[2012年真题]
A.集聚城镇化阶段
B.郊区化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E.新型城市化阶段
【答案】ABCD
【解析】依据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①集聚城镇化阶段,其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②郊区化阶段,其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③逆城镇化阶段,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④再城镇化阶段,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
2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的表述,准确的有( )。[2018年真题]
A.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开始进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阶段
B.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C.城镇化发展总体上东部快于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D.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E.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位
【答案】BCDE
【解析】A项,城镇化过程在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并不是“开始进入”。B项,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C项,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D项,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E项,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3“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
A.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B.空间形态的改变
C.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D.人口的集中
E.物质资源的集中
【答案】BCD
【解析】“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数的集中,即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城镇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4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应该至少包括城镇化发展的( )。
A.数量水平
B.经济水平
C.工业水平
D.科技水平
E.质量水平
【答案】AE
【解析】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应该至少包括了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5城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 )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A.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C.农业生产设备进一步机械化
D.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E.非农业活动转化为农业活动
【答案】ABD
【解析】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6反映城镇化的实际进程和水平,除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无形转化过程难以用量化指标反映外,( )的变化过程均可用量化指标来反映。
A.人口
B.面积
C.土地
D.权属
E.产业
【答案】ACE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借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度、衡量。由于城镇化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与景观变化的复杂过程,所以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非易事,必须建立由一系列反映城镇化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城镇化的实际进程和水平。基于对城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除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无形转化过程难以用量化指标反映外,人口、土地、产业等的变化过程均可用量化指标来反映。
7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无形的城镇化”是指(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B.精神上的城镇化
C.形态上的城镇化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E.物质上的城镇化
【答案】ABD
【解析】“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8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包括(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农业剩余贡献
C.工业化推进
D.比较利益驱动
E.市场机制导向
【答案】BCDE
【解析】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包括:①农村剩余贡献;②工业化的推进;③比较利益驱动;④制度变迁的促进;⑤市场机制导向,⑥生态环境诱导和制约的双重作用;⑦城乡规划调控。
9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 )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A.资本
B.技术
C.人力
D.管理
E.资源
【答案】ABCE
【解析】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10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基本力包括( )。
A.城市的拉力
B.乡村的推力
C.市场机制导向力
D.生态环境制约力
E.城乡规划调控力
【答案】AB
【解析】城镇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差异的引导和制约。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两种基本力:一是城市的拉力,二是乡村的推力。其中,城市的拉力主要来自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各方面物质、精神优越地位所产生的诱惑力等;而乡村的推力则来源于农业人口的增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寻求城市“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等。
11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基本力中,乡村的推力主要来源于( ),以及寻求城市“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等。
A.农业人口的增加
B.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C.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D.农业劳动力的剩余
E.对劳动力的需求
【答案】ABCD
【解析】城镇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差异的引导和制约。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两种基本力:一是城市的拉力,二是乡村的推力。其中,城市的拉力主要来自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各方面物质、精神优越地位所产生的诱惑力等;乡村的推力则来源于农业人口的增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寻求城市“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等。
12就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而言,( )都从不同方面影响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A.户籍管理制度
B.城乡规划调控制度
C.城乡土地使用制度
D.生态保护制度
E.住房制度
【答案】ACE
【解析】制度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地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就中国的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或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13我国城镇化历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
A.城镇化启动阶段
B.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C.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D.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E.城镇化的平稳发展阶段
【答案】ABCD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序幕。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①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②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③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1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呈现的基本特征有( )。
A.城镇化过程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B.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
C.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南部地区
D.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
E.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答案】ADE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特征:①城镇化经过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是东部快于西部、南方快于北方;③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④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15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发展趋势是( )。
A.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B.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C.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D.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E.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答案】ABCD
【解析】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16大城市的( )方面都高于中小城市,更高于农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拉力”,大量农村人口还会向大城市流动。
A.生态环境
B.土地利用
C.经济效益
D.文化生活
E.就业机会
【答案】CDE
【解析】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就业机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高于中小城市,更高于农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拉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存在巨大的“推力”,大量农村人口还会向大城市流动。大城市人口实际增长率虽然还将大幅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扮演经济发展主要基地的角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收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
17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 )的城镇化模式。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
B.商品短缺时期以私营企业为主导
C.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
D.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E.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
【答案】ACDE
【解析】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城镇化“模式”: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②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③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④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18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的有( )。
A.城市群
B.中小城市
C.小城镇
D.都市圈
E.大城市
【答案】AD
【解析】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面对全球日益竞争的环境,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群体通过空间整合的方式谋求共同的、更高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城市群,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它们不仅是高度城镇化的地区,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枢,正在积极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
19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 )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A.循序渐进
B.节约土地
C.快速发展
D.集约发展
E.合理布局
【答案】ABDE
【解析】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说明了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66~1978年,“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的17%上下。造成城镇发展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是( )。
A.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控制人口发展的政策
D.干部下放
E.缺乏就业岗位
【答案】ABD
【解析】1966~1978年是城镇化的停滞阶段。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渍,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放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