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2010年真题]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相对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主要有:集聚规模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上。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经济活动的高效率,是由于城市的高度组织性;相反,乡村经济活动,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生产力结构的差异,由于城乡居民的职业构成的不同,也造就了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职能差异,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乡村则不然。物质形态差异,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而乡村则不具备。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关系,使得两者在文化内容、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产生了差别。

2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哪种行政区划建制模式?(  )[2012年真题]

A.广域型

B.集聚型

C.市带县型

D.城乡混合型

【答案】A

【解析】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为: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辖设区市(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管自己的直属辖区,即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3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2010年真题]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

【解析】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为:城乡结构“二元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松动,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还需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4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  )。

A.基本职能的不同

B.空间要素集中程度的不同

C.地域的不同

D.结构特点的不同

【答案】B

【解析】城市和乡村基本的区别主要包括:集聚规模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也可以说成分散程度)上;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质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5城市和乡村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乡村经济活动主要依附的生产要素是(  )。

A.科技

B.文化

C.土地

D.交通

【答案】C

【解析】城市的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而高效率的取得不仅是人口、资源、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等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更主要的是由于高度的组织。因此可以说,城市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消费、交换的过程,它充分发挥了工商、交通、文化、军事和政治等机能,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相反的,乡村经济活动则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

6城乡联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城乡要素与资源的配置、城乡联系方式的选择是(  ),对于不同城乡联系模式的具体选择,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

A.多样的

B.深层的

C.全面的

D.持续的

【答案】A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种交通、通讯技术条件的支撑,城乡一体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实际上,城乡联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城乡要素与资源的配置、城乡联系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对于具体不同城乡联系模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

7城市的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而高效率的取得,不仅是人口、资源、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等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更主要的是由于高度的(  )。

A.组织

B.管理

C.运营

D.监督

【答案】A

【解析】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构、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上。其中,在生产效率方面,城市的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而高效率的取得,不仅是人口、资源、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等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更主要的是由于高度的组织。可以说,城市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消费、交换的过程,它充分发挥了工商、交通、文化、军事和政治等机能,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

8造成城乡生产力结构根本区别的是(  )。

A.文化观念的差异

B.职业构成的差异

C.职能的差异

D.物质形态的差异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的组合、种类上的组合、数量上的组合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聚落因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因而在职业构成上是不同于乡村的,这也造成了城乡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

9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  )上是有别于乡村的。

A.生产力结构

B.职能

C.文化观念

D.集聚规模

【答案】B

【解析】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差异,主要有:集聚规模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上。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经济活动的高效率,是由于城市的高度组织性;相反,乡村经济活动,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生产力结构的差异,由于城乡居民的职业构成的不同,也造就了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职能差异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乡村则不然。物质形态差异,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而乡村则不具备。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关系,使得两者在文化内容、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产生了差别。

10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中没有(  )。

A.物质联系

B.服务联系

C.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D.生产联系

【答案】D

【解析】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包括: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与联系;服务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具体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要素如表1-2-1所示。

表1-2-1 城乡联系分类与要素

11我国市制由(  )的建制构成。

A.多角度

B.多方面

C.多层次

D.多范围

【答案】C

【解析】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为:市制有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管自己的直属辖区——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12城市和乡村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标志点,人们在城乡过渡带或城乡交接带划出的城乡界线必然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和(  )。

A.差异性

B.主观性

C.客观性

D.模糊性

【答案】B

【解析】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首先这是因为从城市到乡村是渐变的,有的是交错的。这中间并不存在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人们在城乡过渡带或城乡交接带划出的城乡界线必然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和主观性。第二个原因是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13目前将人口聚居规模超过(  )万的作为特大城市。

A.100

B.200

C.500

D.1000

【答案】C

【解析】2014年10月2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做出调整,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14下列属于城镇型行政区通名的是(  )。

省;市;市辖区;自治区;县;直辖市;乡;镇;特区

A.

B.

C.

D.

【答案】D

【解析】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属辖区,即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故中国的城镇型行政区包括市辖区

15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结构都是(  )的,城乡关系不均等、不和谐,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

A.一元化

B.二元化

C.三元化

D.多元化

【答案】B

【解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目前,我国城乡关系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应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积极促进城乡产业调整、人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松动,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还需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过程。

16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不包括(  )。

A.统筹城乡经济资源

B.统筹城乡政治资源

C.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D.统筹城乡文化资源

【答案】D

【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包括: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17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  )。

A.5:1~6:1

B.6:1~7:1

C.7:1~8:1

D.8:1~9:1

【答案】B

【解析】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考虑到相关因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障碍。

18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

A.城乡发展

B.城乡统筹

C.城乡合作

D.城乡协调

【答案】B

【解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19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应该是(  )。

A.政府

B.市场

C.农民

D.社会

【答案】A

【解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20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  )变革。

A.全方面

B.全过程

C.多角度

D.深层次

【答案】D

【解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21统筹城乡(  )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A.经济

B.社会

C.政治

D.科技

【答案】B

【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包括: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221949~1978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  )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A.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农业现代化生产

C.农业快速发展

D.农业管理水平

【答案】C

【解析】1949~1978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形成的关系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体制,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主要是通过提供农副产品而不是进入城市的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和降低工业发展成本。当时普遍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采取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依靠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来推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3统筹城乡政治资源最为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的(  )问题。

A.变革

B.废除

C.变更

D.转换

【答案】D

【解析】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必须统筹城乡政治资源,使农民具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政治地位,使其真正地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体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统筹城乡政治资源最为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的转换问题

2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过去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城乡关系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  )来调节。

A.商业

B.经济

C.市场

D.法律

【答案】C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过去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城乡关系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调节,但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趋向依然未变,只是其方式发生着改变,其方式主要有:可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方式;提供土地资源的方式。

252005年,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做出了具有历史性转折的重大调整,在我国延续了(  )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

A.700

B.1500

C.2600

D.3000

【答案】C

【解析】近年来,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2005年,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做出了具有历史性转折的重大调整,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央政府还利用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6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  )。

A.城市与工业的关系

B.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C.城市与社会的关系

D.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中国的城乡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停滞不前或倒退。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不均等、不和谐等发展状况。

27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障碍的是(  )。

A.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B.工业发展的速度慢

C.人口增长的过快

D.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A

【解析】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近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考虑到相关因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障碍

28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该享有平等地接近和享用经济要素的权利,(  ),保证农民平等地享用经济资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A.统筹城乡政治资源

B.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C.统筹城乡经济资源

D.统筹城乡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包括: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该享有平等地接近和享用经济要素的权利。统筹城乡经济资源,保证农民平等地享用经济资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29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  )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

A.乡镇一体化

B.城乡一体化

C.乡镇二元经济结构

D.省城乡三元经济结构

【答案】B

【解析】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4个选项符合题意)

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中,技术联系包括(  )。

A.灌溉系统

B.交通服务形式

C.通信系统

D.结构关系

E.技术相互依赖

【答案】ACE

【解析】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包括: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与联系;服务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具体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要素如表1-2-2所示,可知,技术联系包括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信系统

表1-2-2 城乡联系分类与要素

2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包括(  )的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

A.空间上

B.种类上

C.数量上

D.生产上

E.时间上

【答案】ABC

【解析】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的组合、种类上的组合、数量上的组合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聚落因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3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  ),在物质空间形态上不同于乡村。

A.医疗机构

B.市政设施

C.公共设施

D.教育机构

E.科研机构

【答案】BC

【解析】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主要有:集聚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差异;物质形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其中,在物质形态差异上,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空间形态上不同于乡村。

4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关系,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很多(  )的差别,这也是城乡差别的一个方面。

A.文化内容

B.意识形态

C.传统观念

D.风俗习惯

E.经济形态

【答案】ABCD

【解析】城市和乡村基本的区别包括:集聚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差异;物质形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在文化观念上,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关系,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很多文化内容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差别,这也是城乡差别的一个方面。

5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中,物质联系包括(  )。

A.公路网

B.生态

C.水网

D.电网

E.铁路网

【答案】ABCE

【解析】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包括: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与联系;服务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具体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要素如表1-2-3所示。由表可知,物质联系包括: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表1-2-3 城乡联系分类与要素

6我国市制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  )几个等级。

A.省级

B.副省级

C.地级

D.县级

E.乡镇级

【答案】ABCD

【解析】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25个副省级城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属辖区-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7农民和农村主要是(  )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A.通过直接投资

B.提供廉价劳动力

C.提供廉价土地资源

D.提供高昂土地资源

E.通过间接投资

【答案】ABC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过去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城乡关系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调节,但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改变。农村和农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大量农民工)、提供廉价土地资源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8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  )。

A.扭转城乡二元结构

B.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C.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解决“三农”难题

E.降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

【答案】ACD

【解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9近年来,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中央政府还利用公共财政加大对(  )等方面的投入,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农业补贴

B.农村教育

C.基础设施

D.环境改善

E.医疗卫生

【答案】BCE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2005年,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做出了具有历史性转折的重大调整,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央政府还利用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0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  )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不均等、不和谐等发展状况。

A.人才

B.设施

C.资本

D.技术

E.信息

【答案】ACE

【解析】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中国的城乡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停滞不前或倒退。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不均等、不和谐等发展状况。

11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  )。

A.城乡结构“二元化”

B.城乡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C.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D.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E.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答案】ACDE

【解析】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包括:城乡结构二元化。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松动,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还需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峰时期。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市一直是我国各类生产要素聚集的中心,而人才、技术、资金等向农村流动量少、进程慢。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

12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  )。

A.统筹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科技创新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答案】ABCE

【解析】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3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积极促进城乡(  )等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A.科学技术合作

B.产业结构调整

C.金融资源配置

D.人力资源配置

E.社会发展

【答案】BCDE

【解析】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停滞不前或倒退。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变迁,这个过程是和(  )的因素密切相关的。

A.社会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发展

D.生产关系

E.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BE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变迁,这个过程是和国家政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1949~1978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当时普遍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过去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城乡关系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调节,但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