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一代人有一代人写的书,因为,很自然,“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那就需要每一代人来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抗战”那一代讲抗战的故事,“右派”那一代讲反右、劳改和下放的故事,“知青”一代讲上山下乡和返城的故事,“60后新生代”比如我们,就讲述90年代以来的城市故事,“70后美女作家”们讲述美女自己的故事,“80后”的郭敬明和韩寒们,则讲述21世纪物质时代里的物化与繁华,和新一代人的反叛故事。
现在,轮到“85后”的才女姜晓彤给你讲更年轻的人的故事了。
我喜欢看才子、才女写的东西,因为,我自己当年就是才子啊。我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喜欢文学,18岁就出版小说集了。我也认识很多才子、才女,上述的几代作家,很多人当年都是才子、才女,因为文学必须要有天赋,加上后天的勤奋才能成功。就是这些才子、才女,书写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文学的浪涛,把当代文学的面貌不断地改变。
这个姜晓彤,这个“85后”的才女,出生于1989年。她才20岁,就已经独自在英国生活5年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安排和决定,了不起,和其他那些30岁了还叼着奶瓶子做“啃老族”的“80后”大不一样。
这本《日不落的逃亡》,是一本才女书。如同每一本书都是作家本人隐形或显形的自传,这本书表面看,有自传性。作者还年轻,那就更不容易超越出自己的生活,肯定写的就是自己的经验和心灵感知的世界。
《日不落的逃亡》,你听,名字就和日不落帝国——英国联系起来了。一看就知道,这是新一代人在全球化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书。而他们的故事,则有着某种放到四海都通用的感受。
可是,为什么要“逃亡”呢?书名没有告诉我们详情。是向日不落帝国的逃亡,还是从日不落帝国逃亡,或者,是一个叫日不落的人要逃亡?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页,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上述三个疑问。
我还想起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诗:“生活在别处。”是呀,对于年轻人,生活总是停留在别处,在更远的地方,年轻人,只有你们才可以扇动翅膀,随便逃亡到你想去的地方。可是,其实,作为中年人,我明白,你总是要回到你出发的地方。
生活,有时候就在你现在所处的地方。而小说最终给了你明确的回答,给了书中的主人公每个人不同的结局。
这本小说的语言我很喜欢,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作者是女孩子,自然,文笔就很细腻。小说带有青春期或者青春末期的那种伤感和动情,隐约讲述了一个和爱情有关的故事。但是,且慢,这不是一本标准的爱情小说,而是一本带有想象色彩的、虚幻的、感性的心理小说。
这本小说的人物形象不多,但是却非常立体化,也很个性化。在小说中,安瑶,你可以把她当作作者的化身,一个想象的自我,一个变形和夸张的另外一个女孩子,她在16岁这一年的境遇。安瑶、夏雅雅和酒吧键盘手Silver,三个人形成了小说人物简单而又有纠葛的关系,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走向。
这本小说的故事非常动人,是这些年少见的一本青春小说。主人公安瑶,喜欢上一个乐手——这看上去多少和村上春树的那些小说有些瓜葛,可是,作者书写的,却是自身的少女情怀,讲述的也是一个贴身的、带有朦胧的美感和清晰的痛感的伤别离的故事。
我看了很多“80后作者”写的小说,大都触及到感情,但是,有的写得矫情,有的写得飘渺,有的写得肮脏,有的又写得过于虚幻。而这本小说则写得具体可感,生动隽永。安瑶和夏雅雅,这两个女孩子的关系又很好,她们共同喜欢一个男生,于是,一个潜在的三角、同性、异性、双性的感情故事,就徐徐地展开了,最终,一个女孩子选择了逃离,而另外一个女孩子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自杀身亡。这么一个青春的遭际,被作者撕开了给你看,有着别样的美丽、疼痛和忧伤。
青春的迷离、伤情和美感,玻璃一样的纯粹、透明和面纱一样的朦胧和氤氲,是这部小说的气质。我喜欢小说中的那种透明感、跳跃感和饱满的情绪,这是最年轻一代人对世界的描摹和想象,测度和表达,是我们这些成人距离越来越远的世界,但是,它存在着,存在于姜晓彤如花的笔下那用文字搭建的小说的世界中,也存在于那些期许着生活在脚下、也在远方的年轻人的心中。
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
邱华栋1969年生,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中国作协会员。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岁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贾奈达之城》、《单筒望远镜》、《骑飞鱼的人》、《教授》等8部,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都市新人类》、《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诗集《花朵与岩石》、《从火到水》、《光之变》,随笔集《私人笔记本》、电影研究《电影大师108将》,书评集《和大师一起生活》,游记《日本意象》等,共50多种,500余万字。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发表和出版。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山花》文学奖、老舍长篇小说奖提名奖等10多次。曾任《青年文学》杂志主编,现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