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出路”典例探微在线阅读
会员

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出路”典例探微

罗克凌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2.3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17 10:45:28 最新章节:第26章 附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出路”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命题,本论著试着抓取文学“艺术出路”这面巨网的几个纽结,通过典型文学个案的全息性勾稽呈展,梳理出一个并非面面俱到的探索性答案。论著共分为四章,分别以丰满的文学个例剖解方式深入诠释了四对文学命题元素,即“神秘”与“神圣”、“惨剧”与“悲剧”、“生活”与“生命”以及批评引路方向上的“误读”与“正解”。作为“艺术出路”的一个导引性归途,著者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要实现一个内涵式的接续发展,只有从“神秘”走向“神圣”、从“惨剧”走向“悲剧”、从“生活”走向“生命”、从“误读”走向“正解”,才可能重续芹藻荣光,正扬文学贵气。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罗克凌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曹”诗
    李健文学21.5万字
  • 会员
    本著选取启蒙诗歌、象征诗歌、左翼诗歌、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审美勾连、20世纪留日潮与中国新诗艺术形象共振等诗坛重大文学现象,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中日现代诗歌频繁影响与交融的历史事实,探寻双方文学现象表层下的文化动因和变异。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和日本共时性和历时性文化语境中的诗坛景观进行考察,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刻画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学沟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圈
    刘静主编文学18.8万字
  • 会员
    《当代西方文论批判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分别是:一、向内转与悖离社会与生活;二、“自我中心主义”与公共价值的消弭;三、现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四、“形式崇拜”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论”与审美追求的极端化误区;六、精英主义取向与文学艺术的小众化危机。从六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了当代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以及问题所在。在当今理论界唯西方文论马首是瞻的情况下,本书富有理论前
    张江主编文学34.2万字
  • 会员
    “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属于比较文学中的“理论比较”,文学理论中的“比较研究”。以“细读”为特点的文本分析包括语词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大步,本书从中西文学文本理论中提炼出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八组具有可比性的相关范畴,即:“细读”与“熟读”,“至言”、“不落言筌”与“朦胧”、“张力”、“悖论”、“反讽”、“本真的语言”,“隐喻”与“比兴”,“构架——肌质”与“形迹——神理”,“犯中求避”
    李卫华文学19.3万字
  • 会员
    本书初步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进行了一次综合检阅,探讨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生发机制、群体概貌、美学价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对华文微型小说进行了初步的把脉定位,视野宏阔,放眼全球,有利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华文微型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使得华人恢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说不但成为推动整个华文文学的一股力量,而且成为超越国境实现中华文化向心力的
    龙钢华主编文学51.3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诗性”这一独特的角度切人徐訏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层面关照这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何在战争年代以及香港的商业化语境中秉持严肃的创作态度,从而展现出他对人的命运、存在及其意义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徐訏小说诗性品格的审视,也重新思考了徐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金凤文学19.7万字
  • 会员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印度和中国一样,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国。它产生了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宏伟的两大史诗,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精美的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和小说,以及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体系。本书概述自公元前十五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印度古代文学,即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的文学。其中,梵语文学是主流,也包括巴利语和俗语文学。
    黄宝生文学32.8万字
  • 会员
    爱伦·坡作为我国最早译介的美国作家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接受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和复杂,他对中国的影响正是他世界性影响中的一部分,对爱伦·坡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是国际“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海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得尚不充分,参预的学人不多,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此类课题的专著,属于学术前沿课题,具有开创性。
    王涛文学26.5万字
  • 会员
    本书在全面梳理王猷定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围绕其家世、生平、交游、古文创作与诗歌创作等方面,以古文史、诗歌史的开阔视野,进行系统、深层次的整合研究,将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审视,努力做到文献考证和理论阐释相结合,既规避琐碎的文献堆积,又拒绝空疏的理论推演,“从文献进入文心”,力争角度新颖,视野开阔,论证绵密细致,以对王猷定文学创作特色、文学史地位给予准确论定,丰富文学史研究,推进清初文学研究进程。
    鲁慧文学2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