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研究

司新丽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2.5万字

更新时间:2019-09-29 12:32:44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材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对固有学术观点的缜密分析,厘清了“通俗小说”与“消遣小说”的分际,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这个更为合理的命名和界定,进而对它的产生、变迁、思想倾向、艺术特色以及价值定位进行了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书揭示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两间性”(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而不是“两翼性”(与“新文学”比翼并飞),合乎事实与逻辑地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学特征。本书从史的纵向考察与文本的聚焦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流变、特点及其价值,将历史感与现实感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6-03-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发展脉络。
    陈洁文学18.4万字
  • 会员
    《中国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问题研究》从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问题入手,辅以文学史料学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包括现当代诗人传记及其史料问题的界定、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价值构成、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层位的划分、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实践与应用、传记家的素养与传记史料问题的关系、影响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其他因素、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建设与历史展望。
    张立群文学12.3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现代性视野,深入细致地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本诗学存在形态及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形态文本诗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及其相互间复杂关联,并进一步剖析了当下中国文本诗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态势。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规范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极具启发价值,能够有效避免“脱离文本、直奔主题”的不良批评之风。
    董希文文学27.7万字
  • 会员
    感性批评,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在西方近现代、当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都被介绍到国内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而是要毫无理论前见地、充分感性地进入小说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依据小说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细节,随机选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刘继业文学21.6万字
  • 会员
    《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了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颇为客观、平实、全面而又精准地揭示了莫言长篇小说对中外文学的继承与超越以及莫言长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不失为一部莫言研究及读者阋读和理解莫言长篇小说的参考书。
    廖四平文学32.7万字
  • 会员
    有清一代,通过仕宦、漫游、入幕、流放等来到陇右的外地诗人层出不穷,他们在陇右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本书通过对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与其本土文化和陇右文化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释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对清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张兵 冉耀斌等文学25.7万字
  • 会员
    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经典在文化建构、传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基于近四十年来国内文学经典研究的理论路径、理论成果的系统性爬梳整理,将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典论争的发生、发展及文学经典研究的困境与媒介文化变迁相关联,对文学经典论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资料,在还原论争展开的文化现场的基础上,呈现四十年来文学经典论争的总体风貌和
    张颖文学26.8万字
  • 会员
    安徽自古为中华文学大省,时至民国,因天时、地利、人文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本书突破以往“现代文学史”在时间、内容上的局限,重点关注新旧文学转型期的安徽文学风貌,论述了皖籍南社成员文学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学风采、五四绩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国皖籍军事将领的文学著述、民国皖人通俗文学、皖籍文学译者群等问题,力求从一个个特定角度展示民国安徽文学风貌,提请读者关注在以往各类文学史上无人予以系统阐述的文学现
    傅瑛文学21.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学术界全面、深入研究《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第一部专著。在梳理《文心雕龙》征引五经、分析“依经立义”的内涵与演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原因与效果,“依经立义”在文论体系、文章体制、伦理精神、思维模式诸层面的表现。除专题探讨,本书还对《文心雕龙》50篇作了查漏补缺式的逐篇分析,是深入探讨《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生成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朱供罗文学35.6万字